孩子不順他意就生氣?三步驟情緒調節法

21 Oct 2022
孩子不順他意就生氣?三步驟情緒調節法

孩子不順他意就生氣?專家教2-5歲的三步驟情緒調節法

/分類: /作者: 

孩子的情緒問題一直是爸媽最關切也最苦惱的,尤其是幼兒,經常情緒莫名其妙就上來,問他怎麼了也說不清楚;甚至有時候,明明照著孩子的要求做了,結果孩子還生氣。

最「經典」的就是「不要」,明明孩子感覺就是想要,結果給他,他生氣說「不要」;不給他,他也崩潰說「不要」,難怪不少爸媽都說,照顧孩子其實沒那麼累,最累的是要處理孩子的「情緒」呀!

孩子不順他意就生氣 常見10進桃

上面有中3項,這篇就值得好好做一下筆記囉!

不同年齡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常見的情緒表達方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不同:

1.寶寶時期:藉由不同音調、型態和強度的哭聲,來做情緒或需求的表達。

2.學步時期:有較好的肢體運用能力,口語相對較弱,因此多用哭鬧和肢體上的攻擊(如打、踢、咬等)來表達負向情緒。

3.幼兒園時期:情緒表達較多樣,一樣會有肢體攻擊,但型態和學步時期略有不同,例如幾乎不會用咬的,但拍、打、搶、踢、推、捶、抓等皆可能出現,還會多了罵人、頂嘴等口語表達。

4.小學時期:絕大多數是以語言表達情緒。

這也意味著,如果小學時孩子還常用肢體攻擊來表達情緒,就不適當。

處理孩子情緒前,大人要先做7件事

情緒是會被渲染的,不只大人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孩子的情緒也會無形中影響大人的情緒,因此當大人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大腦一方面要抑制自己被孩子的情緒所渲染,二方面還要理性分析孩子產生情緒的原因,最終找到解決方案,這過程是多麼的勞心費神。

因此,當孩子一不順心就哭鬧、生氣時,建議大人要做到七件事:

1.冷靜:先覺察自己的情緒並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不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走。

2.覺察:觀察孩子的情緒狀態,並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例如我知道你不開心,因為你在哭哭。

3.接受:尊重孩子的情緒,大人要知道人一定會有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時不要急著制止,或忽略、輕視,大人的接納有助於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4.溝通:讓孩子感覺到大人對情緒的關切,例如我了解你真的好生氣,你需要先抱一下嗎?

5.安撫:要用安撫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情緒。研究發現,當大人多以體罰、咆哮、威脅或恐嚇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情緒,孩子就越容易有攻擊的外顯行為出現;或是大人多以忽略的方式對待孩子情緒,則會抑制他們負向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也會影響孩子的社交互動能力。

6.傾聽:等孩子冷靜一點後,一同討論引起負向情緒的原因,不斷應用反映式傾聽的技巧,幫助孩子釐清原因。所謂反映式傾聽就是大人單純地大略重述一次孩子口語或非口語的陳述(例如你是說你……?),不加以批評、給建議或分析,幫助孩子回憶過程,也讓孩子知道大人是關注孩子的情緒的。

7.引導:和孩子共同討論適當的作法,這包括教導孩子符合期待的情緒表達方式,以及處理情緒的策略。例如當有負向情緒時,較具建設性,且符合期待的表達方法有:(1)用身體或言語的方式主動溝通、(2)尋求大人協助。而較不具建設性且不符合期待的方法可能是:(1)逃避、退縮、壓抑或默默接受,發洩情緒或尋求大人慰藉、(2)身體或語言的攻擊。

三步驟情緒調節法教孩子冷靜,2-5歲分齡教育法

綜合上述,當2~5歲幼兒出現任性哭鬧,一不順他意就生氣時,大人可以用這三步驟溝通:

2歲:要教觀察

年紀小的幼兒哭鬧時很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中,哭鬧不止,像是聽不到大人在說話一樣,因此要建立孩子在情緒當下與我們的連結。

Step1:複誦孩子想要做的事

複誦一遍孩子的要求,讓孩子知道,大人有聽到他說的話,例如複誦:「我知道你不要…」。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因為兩歲還在自我中心時期,他都不聽人家的,大人如果沒有先把孩子注意力吸引過來,怎麼教都會沒效。

Step2:手勢引導

透過肢體語言,讓孩子更清楚大人想表達的。例如跟正在歡的孩子說:「好,媽媽聽到了,你小聲一點之後我們再說」。同時搭配放慢的聲音,加上安撫的手勢。

記得,當孩子越急時,我們語速越要慢。因為孩子會模仿,要讓孩子模仿媽媽的冷靜,而不是越來越急燥。

Step3:轉移注意法

轉移注意力,這是讓小小孩冷靜下來最有效的方法;冷靜後,才有辦法進一步引導、溝通。例如孩子對刀子好奇,爸媽可以告訴幼兒這裡有塑膠的玩具刀,可以切黏土。幼兒通常吵著要一個東西,都只是出於好奇,並不是故意要哭鬧或是講不聽。

所以小孩很歡,不見得是孩子問題,有時候是因為我們引導的方向不對!

3歲:要教認知

如果對3歲幼兒還是想用轉移注意力這套,基本上不太行得通,因為他們已經清楚知道自己的狀態會受情緒影響,因此,讓孩子認識情緒很重要。

Step1:眼神先對焦

當孩子在生氣的時候, 一定要讓他看到大人的姿勢和表情,這樣接下來才有辦法對話。孩子三歲就已經可以對話了,把他們注意力吸引過來,接下來教的東西才有用。

Step2:說出孩子的感覺

幫他說出他想要東西的感覺,目的是因為要讓孩子覺得,教他的人和自己是同一國的,而不是來阻止他的。若三歲的小孩覺得對方是來阻止自己的,就會更無理取鬧,所以這時爸媽可以爭取溝通的機會。

Step3:認知引導

在對焦及說出他的感覺後,這時再來教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行的,以及為什麼。也可搭配一些繪本(ex.引導不任性套書幼兒情緒引導套書)來引導,讓他們學習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

三歲是一個為什麼的年齡,一定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只是跟他們說不能那樣做。記得三步驟要按照順序,才能有效。

4歲:要教情緒控制

四歲同理心已發展,應能理解自己的行為表現會對他人產生什麼樣的感受與影響,因此,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符合他人的期待,而符合他人期待,也才可能有更多的自主權。

Step1:鼓勵慢慢說

孩子要一個東西的時候會生氣,就表示他心裡很急著要,這時他們的情緒是很不能等待,在情緒高張之下是無法進行溝通的。所以大人這時要鼓勵他放慢、放低音量,透過約定好的手勢或關鍵字,讓孩子意識到要用好好說的方式溝通,教他控制才能繼續接下來的引導。

Step2:同理他的感覺

孩子冷靜一點後,要讓孩子知道大人理解他的感受,並尊重他們的情緒產生。

這裡的同理感覺,要比三歲來的複雜一點。三歲是說出他想要什麼東西的感覺,四歲則是要同理他說出,現在是高興、生氣、難過等抽象的感覺。爸媽同理孩子情緒的過程中,也是帶著孩子進入到比較複雜的情緒教育。

Step3:提示法引導

最後再引導孩子知道,除了被禁止的東西以外,還有其他的選項。記得這裡要用開放型的問句問他,而不是給他肯定句叫他怎麼做。例如孩子很晚了卻吵著想吃冰淇淋,大人可以說「現在這裡有鮮奶可以加玉米麥片,你要不要去吃呢?」,大人要用一樣「溫柔而堅持」的態度,不疾不徐的語氣中,緊握住原則。

5歲:要教情緒表達

這時期的孩子在大多時候應具備有符合建設性的情緒表達方式,但當孩子的表達能力不足、覺察能力不足或問題解決能力不足,就容易因挫折而產生較多的情緒,因此經常討論練習就很重要。

Step1:幫助他說出複雜感受

每次的事件都是寶貴的經驗,我們能透過反映式傾聽法,陪伴孩子釐清複雜感受。像是教孩子說出「想要卻不能要的感受」,或是「因為客觀條件不允許而不能要的感受」。這裡的感受描述,明顯比3、4歲要再更加深入,讓孩子知道如果換做是大人,大人也會有這樣的感覺。這樣可以幫助五歲孩子把情緒冷靜下來一大段。

Step2:引導孩子練習說原因

我們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聆聽孩子敘述,不要急著幫孩子產生負向情緒的原因下結論。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為什麼會想要做這件事?或是為什麼會想要得到這個東西?讓孩子練習去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也是練習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要讓孩子學會思考,就需要大人的引導。常常練習講出原因的好處,能幫助孩子未來遇到挫折時,不會直接用情緒反射去對應。

Step3:「我們來一起」想辦法

孩子需要的是有盟友,而不是一味地說教,講道理只會讓孩子把耳朵關閉,孩子的大腦必須一直不斷地去思考,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所以要用同理心的話語,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一人在孤軍奮戰,讓孩子知道他是有同伴的。這句話也可以讓他們知道,不是一定要聽人家的方法。這樣的引導語,保留一個彈性的空間,教他們保持彈性,並有思考的練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