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軟不吃硬」?語言治療師:咀嚼力不足可能影響語言發展
孩子「吃軟不吃硬」?語言治療師:咀嚼力不足可能影響語言發展
2023-05-03 00:00 更新:2023-05-03 14:29 by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李佩璇
偏挑食大概是許多家長在教養時煩惱問題前幾名,然而除了要擔心營養攝取是否充足之外,若孩子長期「吃軟不吃硬」,喜歡含飯、不願意吃需要咀嚼的東西,咀嚼力缺乏練習,可能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語言發展。
已經3歲的恩恩總是「吃軟不吃硬」,「只吃飯和麵,青菜和肉都不願意吃,常常把菜吐出來,說他吞不下去」,幼兒園老師說。恩恩平常也很挑食,因此生長曲線偏低,長得也比一般孩子瘦小。恩恩家裡是三代同堂,平日飲食都由長輩張羅,每當餐桌上出現花枝、豬肉等需要咀嚼的食材,長輩總說:「唉呦,這麼硬小孩怎麼咬得動!吃蒸蛋就好了啦」沒想到,恩恩4歲後被判定語言發展遲緩,必須積極進行語言治療。醫師表示,恩恩的發展遲緩可能與他的飲食習慣有關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語言治療師姚若彤表示,大概4歲左右的孩子,發音和說話就會脫離「奶音」的階段,如果這時候孩子講話除了主要照顧者或親近的家人、老師之外,其他人都聽不懂,發音不清楚、聽起來很模糊等,就可能有構音上的問題,需要由專業的醫師或治療師協助評估,確認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幫助孩子。
吃軟不吃硬 間接導致孩子說話含糊不清
姚若彤觀察,雖然造成孩子構音能力不佳有許多原因,包含先天口腔結構有缺陷(如:唇顎裂)、口腔的肌肉力量不夠和控制口腔肌肉的能力較差等,但臨床上來看,仔細詢問孩子平常飲食的狀況,大約有5成左右的孩子,都有咀嚼力不足的問題。
咀嚼力不足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姚若彤表示,通常會有以下6個特徵:
- 吃任何東西時會含著食物,或不咀嚼就直接吞。
- 吃正餐的時間也比較長,可能會超過半小時至40分鐘,甚至要1個小時。
- 只吃軟的食物,甚至接近流質。
- 只願意吃白飯、麵條,或蒸煮過的南瓜、地瓜、馬鈴薯等較軟的澱粉類,菜和肉都不吃。
- 有明顯的偏挑食問題。
- 孩子的體型比較瘦小
姚若彤認為,由於這樣類型的孩子長期吃的食材不夠多元,孩子的口腔比較敏感,肌肉也較為無力。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就容易有發音不清、構音有困難的情況發生,導致說話不夠清晰。
別讓飯被配菜湯汁泡軟 錯失口腔肌肉訓練良機
長期在第一線關注兒少飲食的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常常受邀到幼兒園或家長團體中演講,發現近年來孩子「咀嚼力不足」的問題愈來愈多,不但家長忽略,許多幼兒園也不夠重視。
許惠玉觀察,少子化之下,很多家庭會準備比較精緻的餐點給小朋友,或是擔心孩子噎到而把食材煮軟、切小,但是卻忽略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慢慢給予需要咀嚼的食物。許惠玉以幼兒園提供的餐點為例,「如果幼兒園的菜單中很常出現咖哩飯、燴飯、燉飯、粥品、雜菜飯,或是麵線、羹麵等,都是把菜和飯麵混在一起吃,不利於孩子訓練咀嚼力。」
許惠玉解釋,把菜品和飯麵混在一起,飯就會被醬汁、菜湯泡軟,對孩子來說很好入口,「稀哩呼嚕就吃完了,都沒有好好咀嚼。」除了沒有訓練到口腔肌肉外,飯菜沒有經過充分咀嚼就下肚,也可能造成腸胃消化不良,另外一個問題,則是無法品嚐到每個食材的味道,「每一口都是差不多的味道,吃起來容易膩,孩子對食物也沒有印象,不知道小白菜、豬肉或雞肉各是什麼口感和味道,也很難感受好不好吃,因為整碗嚐起來大同小異。」許惠玉認為,這樣的飲食狀態,對於讓孩子體會多元化食材、口味,都是很不利的習慣,更容易讓孩子陷入偏挑食的惡性循環。
目前衛福部公布的「幼兒園餐點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當中也已經明定,應「教導幼兒細嚼慢嚥,但盡量不要以菜湯拌飯,以訓練咀嚼能力。」顯示讓學齡前幼兒練習咀嚼力的重要性。
如何幫助孩子練習咀嚼力?許惠玉建議,以幼兒園孩子來說,如果要讓孩子循序漸進練習咀嚼力,首先要讓孩子養成「吃飯配菜」的習慣,將菜品單獨分開,吃一口飯、再配一口菜,可以用分隔餐盤裝菜、飯碗裝飯,飯不要淋上菜湯或醬汁。而在食材的選擇上,帶骨雞肉、帶梗的玉米,有殼的毛豆等,不用特別避開,都可以讓孩子嘗試,透過舔、咬、吸等口腔的動作,都是練習咀嚼力的一環。
姚若彤則認為,很多家長在孩子副食品的階段,利用食物剪來幫助孩子進食,這是一個過渡階段的作法,但不應持續到孩子太大,「雖然孩子有個別發展的快慢,但一般來說,1-2歲孩子的口腔肌肉就有能力吃大部分的食物,建議家長不要再使用食物剪。」如果食物真的太大,也可以引導孩子用牙齒咬成小口再吃,這都是孩子練習口腔肌肉的好機會,而且還能讓孩子分辨適當的一口是多少,這些都是學習。
學齡前為練習咀嚼力黃金期 循序漸進有耐性
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偏挑食、咀嚼力不足的狀況,姚若彤認為在學齡前有耐性、循序漸進的練習都不算晚。姚若彤曾遇過一個4歲的小男孩,來尋求語言治療協助時偏挑食的狀況很嚴重,連家長把蔬菜切碎混在其他食物或飯裡,孩子都會一一把綠色的菜挑出來;後來透過讓孩子把玩生鮮青菜、講繪本開始,先引起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再引導他嘗試綠色蔬菜,慢慢讓孩子接受而願意吃青菜。
姚若彤也提醒家長,「改變飲食、訓練咀嚼力,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要有心理準備,改變不會那麼快」,姚若彤看過有孩子因為吃飯這件事造成心理壓力,因而不願意上幼兒園,或者吃飯時間就肚子痛的狀況,「家長需要有耐性,要相信持續練習一定有幫助。」
此外,姚若彤也說,4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如果到了滿4歲時說話還是含糊不清、外人難辨,又有合併嚴重偏挑食和咀嚼力相關的問題,一定要尋求專業的評估和協助,及早幫孩子建立好的飲食習慣,以及跟上語言發展進程。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